红色经典诗词七律·长征鉴赏

红色经典诗词七律·长征鉴赏

曲来涛 2024-12-18 未命名 197 次浏览 0个评论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期间创作的一首红色诗词,全诗以七言律诗的形式,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伟大胜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诗词开篇即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现出红军面对长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却毫无畏惧之心的豪情壮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用形象的比喻,将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比作细浪和泥丸,进一步凸显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诗词中间部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的惊险场景,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又展现了红军战士的智勇双全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则以欢快的笔触,描绘了红军翻越雪山后的胜利喜悦,预示着长征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七律·长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强烈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革命文学中的瑰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色经典诗词七律·长征鉴赏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红色经典诗词七律·长征鉴赏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193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他们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福建出发,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省区,一路上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历时一整年,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决定性胜利。《七律•长征》一诗,不仅是毛主席对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的回顾,也寄托着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篇,阐明了本诗的主旨。“远征难”是指长征路上遇到各种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艰难险阻。而面对着重重困难,“不怕”二字,则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大无畏的气魄。“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对前一句的深化,“万水千山”是对行军路上艰难险阻的诗意表达,“等闲”是不大介意、不予重视的意思,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写有:“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与“不怕”呼应,进一步表现了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志气。

颔联和颈联由两组对仗构成,既工整谨严,又气势磅礴。颔联之中,“五岭”和“乌蒙”是红军长征路上崇山峻岭的缩影。在红军的眼中,由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组成的群山蜿蜒起伏,回望就像掀起的小波浪一般。乌蒙山虽威严高耸,却也仅仅像滚动的泥丸。这是以俯瞰的视角进行的书写。

与颔联写法相似,“金沙”和“大渡”是长征路上红军战士渡过的最为困难的河流。“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河道宽阔,水流湍急。“水拍云崖”就是指水急浪高,拍击着岸边高耸入云的山崖。但最后的“暖”则暗示了红军巧妙渡过金沙江后内心轻松喜悦的心情。“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大渡桥”即为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这座桥由13条碗口粗细的铁索组成,上铺木板。但是当红军到达的时候,木板已被敌人拆掉,在急流之上高高悬挂着的铁索难免令人感到寒意,但这没有难倒红军战士,先头部队的英雄们冒着枪林弹雨,在敌军密集炮火的封锁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消灭了敌人,打开了通道,使后续红军部队顺利通过,这是长征途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战役,它的成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红色经典诗词七律·长征鉴赏

尾联的两句是对首联的呼应。以明快的笔法描述了红军战士走完最后历程时的喜悦心情。“岷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横跨甘肃、四川两省,其北支有十余座山峰终年积雪、鸟兽不栖,人迹罕至,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险恶环境。当越过“千里雪”的岷山之后,红军终于迎来了新的局面,他们到达了中央红军的落脚地——陕北苏区。于是“三军过后尽开颜”,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长途跋涉后都笑逐颜开。

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仅用了八句五十六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颔联和颈联采取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具体化。颔联语句雄壮,颈联则多了一种温和、淡然。谢榛《四溟诗话》中有云:“律诗虽宜颜色,两联贵乎一浓一淡”,这里显然就使用了这种“浓”“淡”对比的高超艺术技巧。

毛泽东以如椽巨笔写下的这首《七律·长征》,波澜壮阔,尺幅千里,既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涵括了广阔的历史空间,赋予了长征如史诗般的文学品格。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毛泽东

转载请注明来自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红色经典诗词七律·长征鉴赏》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9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